2021年9月27日,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與康明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協議,共同推動康明斯氫能中國總部落地臨港。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主任朱芝松,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處長韓大東,康明斯副總裁彭立新,康明斯新能源事業部中國總經理景帥等出席活動并共同見證簽約。

康明斯在臨港設立雙總部
根據協議,康明斯將在臨港設立康明斯氫能中國區總部及氫能中國區研發總部的雙總部規劃,項目一期按計劃將于2022年底投產使用。
落成后的氫能中國總部一期還將包括兩大制造,涵蓋電解水制氫裝備電堆制造,以及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核心零部件制造,項目二期將引進高壓儲氫瓶及系統業務和康明斯新能源供應鏈。項目計劃實現產值100億元。
朱芝松指出,康明斯氫能中國總部項目是新片區集研發、制造、貿易、供應鏈為一體的世界500強總部項目,對新片區“持續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發展戰略增長”,對上海“勇當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對中國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看中臨港氫能產業優勢
彭立新表示,康明斯目前正快速發展新能源動力業務,全球范圍內,在燃料電池及氫技術領域進行了深厚的技術積累。
為什么選擇臨港作為康明斯全球氫能源戰略在中國落地的關鍵基地?彭立新說,臨港可提供氫能源的核心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等各個環節,形成了明顯優勢;而且,臨港形成了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包括初具產業化規模的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
他還表示,臨港具有可實施的氫能源應用場景,政府規劃在“十四五”期間,新片區計劃完成1500輛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建成各類型加氫站點14座。
投入完整鏈條本地化研發和生產
對于康明斯新能源中國總部在臨港的具體規劃,彭立新介紹,康明斯在臨港將集中投入集研發、制造、貿易、供應鏈、總部為一體的完整鏈條,業務單元包括PEM電解水制氫電堆,燃料電池發動機,新型材料儲氫、運氫裝置的研發與制造。
其中,研發將對包括電堆、電解槽、燃料電池、儲氫系統等做技術與產品的開發與應用。
簽約儀式上,康明斯同時發布了在華氫能戰略。康明斯在氫能長鏈上,聚焦電解水制氫裝備及其核心零部件、高壓儲氫瓶系統、PEM燃料電池、SOFC燃料電池、HICE氫燃燒發動機等核心裝備或部件的研發和制造,打造“制、儲、運、加、用”的全產業鏈、多元技術路線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康明斯氫能中國策劃將新能源動力事業部進行本地化研發和生產。
臨港將打造成為“國際氫能谷”
經過5年多的創新發展,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已經形成了四大優勢:在產業鏈方面,集聚了上海氫晨、上海治臻、上海唐鋒等10多家上下游企業,初步形成了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應用場景方面,新片區首座合建站——平霄路站預計2021年底建成投運,首批6臺氫燃料公交車也即將投入運營,東海大橋集卡也成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場景聚焦;
制度創新方面,國家賦予臨港的“敢闖敢試”為破解氫能現有政策瓶頸提供了支撐;
“十四五”期間,新片區將力爭完成1500輛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建成各類型加氫站點14座,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將臨港打造成為“國際氫能谷”,成為上海建設國內燃料電池汽車創新和產業高地的新引擎、增長,成為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研發策源區。
關于康明斯
康明斯創立于1919年,公司產品囊括柴油及天然氣發動機、混合動力和電動動力平臺以及相關技術,包括變速箱系統、燃油系統、控制系統、進氣處理系統、濾清系統、排放處理系統、電池、電動動力系統、制氫及燃料電池產品。
2020年,康明斯實現銷售額198億美元,凈利潤18億美元。康明斯已在中國發展超過45年,到目前為止,康明斯在華總計設有30家機構,包括16家合資企業,員工超1萬名。2020年康明斯在華銷售額(含合資公司)68億美元,發動機產銷量超過67萬臺。